“更曲”(Hát canh)——北宁官贺最古老的演唱习俗。图自越通社

四千多年的历史为越南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民族的无价之宝,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全球化、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据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遗产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年中,全国共有 4 万多处遗迹,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有8处、国家特殊遗迹130 处、国家遗迹3621处以及超过1万处省级遗迹。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有约7万处,其中被 UNESCO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5个,被 UNESCO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遗产有9 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98 个,国宝265 件(组)。特别是,长安名胜群是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唯一的世界混合遗产。
这一庞大的文化遗产宝库,不仅铸就了越南文化在国际一体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民族特色,还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资源。从经济社会角度看,许多文化遗产已成为完整的文化—旅游产品,对于发展旅游来说,这既是动力,也是目标,是提升国家和民族品牌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越南日益重视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并将其视为一种重要资源,若能善加利用,将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越南政府已向全国各地提供数万亿越盾资金,用于修缮和保护遗迹,使其成为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目的地。顺化古都遗迹群(1993 年)和下龙湾(1994 年)在被列为世界遗产时,游客仅有数万人次,如今每年都吸引数百万游客。长安名胜群在被 UNESCO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 年后,每年吸引游客量超过 630 万人次。
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传承工作社会化取得了积极成效,动员了来自各组织、团体、企业及 UNESCO 和国际组织的援助资金。诸如一柱寺、顺化古都等历史遗迹修复项目,都有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保存历史价值,也为当地旅游发展创造新机遇。
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得到搜集、研究、复原和传承,并通过展示、表演等形式直接提升基层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许多社区积极主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吸引点,形成各地独特的文化品牌,如:北宁官贺民歌、河内嘉林县荣圣庙会、香寺庙会、顺化民歌、朔庄赛龙舟等。

在多个地方,文化遗产在经济结构转型、解决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会安在成为世界遗产 20 年后,推动当地旅游业实现突破性增长,目前旅游业占全市 GDP 的 70% 以上。旅游收入为当地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治安和遗产保护方面的投入提供了坚实资源。
2023 年,越南第四次被世界旅游大奖(WTA)评为“世界领先遗产目的地”,再次彰显越南自然资源与悠久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使越南旅游在全球舞台上更加耀眼。
越南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坚定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方针。1945 年 11 月 23 日,胡志明主席签署第 65/SL 号法令,明确东方博古学院的任务,其中强调保护遗迹是“建设越南的重要且必要的工作”。这是越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首个法令。
2001 年,越南第十届国会通过了《文化遗产法》,成为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价值的最高法律基础。2005 年,越南政府总理将 11 月 23 日定为“越南文化遗产日”,旨在弘扬传统,提高文化遗产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并动员社会积极参与遗产保护事业。“越南文化遗产日”多年来已成为全民文化节日,在数百万越南人民心中点亮民众文化遗产之火。


2001年,第十届国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文化遗产法》,为保护和弘扬越南文化遗产价值奠定了最高法律基础。
2005年,政府总理决定将11月23日定为“文化遗产日”,旨在弘扬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播力量的传统和责任意识,同时动员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事业。
多年来,文化遗产日已成为一项盛大的节日,在数百万民众心中点亮文化遗产之火。

越南正不断推动新技术在遗产管理与保护中的应用,加速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2021 年 12 月 2 日,越南政府总理批准《2021–2030 年越南文化遗产数字化计划》。各地博物馆与遗迹管理机构正逐步实现遗产数据的数字化与标准化,旨在形成全行业共享数据库,为文化产业充分发挥遗产潜力奠定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党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理论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关于“发挥越南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思维首次出现在越共十三大文件中,再次彰显越南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价值是构建越南文化软实力与越南人民力量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与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资源。(完)
